1,1-二氯乙烯标准溶液 ,Vinylidene chloride ,99%
产品编号:SIGMA-163023| CAS NO:75-35-4| 分子式:C2H2C12| 分子量:96.9433
本网站销售的所有产品仅用于工业应用或者科学研究等非医疗目的,不可用于人类或动物的临床诊断或者治疗,非药用,非食用,
产品名称 | 1,1-二氯乙烯标准溶液 |
---|---|
英文名称 | Vinylidene chloride |
CAS编号 | 75-35-4 |
产品熔点 | -122 °C |
产品沸点 | 31.2 °C |
产品密度 | 1.218 |
产品闪点 | −9 °F |
精确质量 | 95.95340 |
LogP | 1.93520 |
外观性状 | 无色液体 |
蒸气压 | 9.68 psi ( 20 °C) |
折射率 | n20/D 1.426 |
稳定性 | 1.易挥发,有毒。有自行聚合的倾向,易被空气氧化,氧化后有氯气、氯化氢、光气、甲醛及过氧化物生成,同时,这种过氧化物可促使单体聚合。可与各种乙烯衍生物(如氯乙烯、苯乙烯等)生成共聚物。故需加入阻聚剂,或用氮、二氧化碳、碱的水溶液密封。铜或黄铜有生成易爆炸的乙炔化合物的危险。 2.在光或催化剂作用下极易聚合,可与氯乙烯或丙烯腈等共聚。在空气中容易与氧发生自氧化反应,生成有爆炸危险的过氧化物。过氧化物会缓慢地分解,生成甲醛、光气和氯化氢。一般要加入少量对苯二酚、酚类、烷基胺作稳定剂。40~50℃与氯作用生成1,1,2,2-四氯乙烷。在无水氯化铁或三氯化铝存在下,与氯化氢反应生成1,1,1-三氯乙烷。 3.刺激皮肤与眼睛。吸入高浓度的蒸气时,引起中枢神经麻痹、昏迷。长期吸入低浓度蒸气时,对肝、肾有损害,对动物和人有致瘤作用,故使用时要注意通风。小鼠吸入致死浓度为25209.5mg/m3。嗅觉阈浓度1985mg/m3。工作场所最高容许浓度为40mg/m3(美国)。 4.稳定性 稳定 5.禁配物 强氧化剂、酸类、碱类 6.避免接触的条件 受热 7.聚合危害 聚合 8.分解产物 氯化氢 |
储存条件 | 储存注意事项 储存于阴凉、通风的库房。远离火种、热源。库温不宜超过37℃。包装要求密封,不可与空气接触。应与氧化剂、酸类、碱类分开存放,切忌混储。不宜久存,以免变质。采用防爆型照明、通风设施。禁止使用易产生火花的机械设备和工具。储区应备有泄漏应急处理设备和合适的收容材料。 |
相关文档
化学品安全说明书(MSDS)
下载MSDS质检证书(COA)
相关产品
符号 |
![]() ![]() ![]() GHS02, GHS06, GHS08 |
---|---|
信号词 | Danger |
危害声明 | H224-H301-H315-H319-H332-H351 |
警示性声明 | P210-P281-P301 + P310-P305 + P351 + P338 |
个人防护装备 | Eyeshields;Faceshields;full-face respirator (US);Gloves;multi-purpose combination respirator cartridge (US) |
危害码 (欧洲) | F+:Extremelyflammable;Xn:Harmful; |
风险声明 (欧洲) | R12;R20;R40 |
安全声明 (欧洲) | S7-S16-S29-S36/37-S46-S45 |
危险品运输编码 | UN 1303 3/PG 1 |
WGK德国 | 3 |
RTECS号 | KV9275000 |
包装等级 | I |
危险类别 | 3 |
2.对环境的影响: 一、健康危害 侵入途径:吸入、食入、经皮吸收。 健康危害:主要影响中枢神经系统,并有眼及上呼吸道刺激症状。急性中毒:短时间接触低浓度,眼及咽喉部烧灼感;浓度增高,有眩晕、恶心、呕吐甚至酩酊状;吸入高浓度还可致死。可致角膜损伤及皮肤灼伤。 慢性影响:长期接触,除粘膜刺激症状外,常伴有神经衰弱综合征。 二、毒理学资料及环境行为 毒性:对动物和人有致瘤作用。以吸入最为危险。 急性毒性:LD50200mg/kg(大鼠经口);LC5025210mg/m3,4小时(大鼠吸入);人吸入<5ppm,肝功能略有影响。亚急性和慢性毒性:动物接触0.397g/m3和0.199g/m3,8小时/天,5天/周,数月后出现肝肾损害。接触低于0.099g/m3,出现轻度肝肾病变。致突变性:微生物致突变:鼠伤寒沙门氏菌5pph。DNA损伤:大鼠吸入10ppm。致癌性:IARC致癌性评论:动物阳性,人类无可靠数据。大鼠吸入55ppm×6小时/日×12月,肝血管肉瘤。 致畸性:大鼠吸入200ppm(妊娠)致畸胎作用。 危险特性:易燃,其蒸气与空气可形成爆炸性混合物。遇明火、高热能引起燃烧爆炸。受高热分解产生有毒的腐蚀性烟气。与氧化剂接触会猛烈反应。其蒸气比空气重,能在较低处扩散到相当远的地方,遇明火会引着回燃。燃烧(分解)产物:一氧化碳、二氧化碳、氯化氢、光气。 3.现场应急监测方法: 4.实验室监测方法:
![]() 匹配竞争对手的价格 ![]() 效率为先 ![]() 专业经验 贴心服务 ![]() 50000+库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