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二氯乙烷,1,2-Dichloroethane,AR,99.5%
产品编号:西域试剂-WR372736| CAS NO:107-06-2| MDL NO:MFCD00000963| 分子式:C2H4Cl2| 分子量:98.96
本网站销售的所有产品仅用于工业应用或者科学研究等非医疗目的,不可用于人类或动物的临床诊断或者治疗,非药用,非食用,
产品名称 | 1,2-二氯乙烷 |
---|---|
英文名称 | 1,2-Dichloroethane |
CAS编号 | 107-06-2 |
产品熔点 | -35 °C |
产品沸点 | 83.5±0.0 °C at 760 mmHg |
产品密度 | 1.2±0.1 g/cm3 |
产品闪点 | 15.6±0.0 °C |
精确质量 | 97.969009 |
LogP | 1.41 |
外观性状 | 透明液体,带有一种像氯仿一样的气味 |
蒸气压 | 83.9±0.1 mmHg at 25°C |
折射率 | 1.413 |
溶解性 | 8.7 g/L (20 ºC) |
稳定性 | 1.在空气、水分及光照下逐渐分解,酸度增加,颜色变深。加入少量烷基胺可完全防止分解发生。加压下160~175℃水解生成乙二醇,碱性水溶液可促进水解反应。 2.在高温加热时发生热裂,生成氯乙烯和氯化氢。与强碱一起加热时也可发生脱氯化氢反应。 3.在光照或在氯化铁的催化作用下,发生液相氯化,生成1,1,2-三氯乙烷,继续氯化生成四氯乙烷等多氯衍生物。 4.该品中的氯原子富有反应性。例如与氨在加压下加热至120℃生成乙二胺;与氰化钠反应生成丁二腈;在Fridel-Crafts型催化剂存在下与苯反应,生成二苯乙烷。 5.属高毒类。对眼和呼吸道有刺激作用,其蒸气可使动物角膜浑浊,有麻醉性。能使动物皮肤产生硬结,并能引起心、肝、肾的脂肪性病变直到死亡。人口服15~20ml可致死,接触浓度为0.1g/m3时有易倦、头痛、失眠、植物神经系统功能紊乱症状,对动物有明显致癌作用。TJ36-79规定车间空气中最高容许浓度为25mg/m3。 6.稳定性 稳定 7.禁配物 强氧化剂、酸类、碱类 8.避免接触的条件 受热 9.聚合危害 不聚合 10.分解产物 氯化氢 |
储存条件 | 储存注意事项储存于阴凉、通风的库房。远离火种、热源。库温不宜超过37℃。保持容器密封。应与氧化剂、酸类、碱类、食用化学品分开存放,切忌混储。采用防爆型照明、通风设施。禁止使用易产生火花的机械设备和工具。储区应备有泄露应急处理设备和合适的收容材料。 |
相关文档
化学品安全说明书(MSDS)
下载MSDS质检证书(COA)
相关产品
-
CAS号:107-06-2
1,2-二氯乙烷
¥180.00
-
CAS号:107-06-2
1,2-二氯乙烷
¥120.00
-
CAS号:107-06-2
1,2-二氯乙烷
¥280.00
-
CAS号:107-06-2
1,2-二氯乙烷
¥190.00
-
CAS号:107-06-2
1,2-二氯乙烷
¥290.00
-
CAS号:107-06-2
1,2-二氯乙烷
¥280.00
-
CAS号:107-06-2
1,2-二氯乙烷
¥190.00
-
CAS号:107-06-2
1,2-二氯乙烷
¥280.00
-
CAS号:107-06-2
1,2-二氯乙烷
¥190.00
-
CAS号:107-06-2
1,2-二氯乙烷
¥260.00
符号 |
![]() ![]() ![]() GHS02, GHS06, GHS08 |
---|---|
信号词 | Danger |
危害声明 | H225-H302-H315-H319-H331-H335-H350 |
警示性声明 | P201-P210-P280-P308 + P313-P370 + P378-P403 + P235 |
个人防护装备 | Eyeshields;Faceshields;full-face respirator (US);Gloves;multi-purpose combination respirator cartridge (US);type ABEK (EN14387) respirator filter |
危害码 (欧洲) | F: Flammable;T: Toxic; |
风险声明 (欧洲) | R11;R22;R36/37/38;R45 |
安全声明 (欧洲) | S53-S45-S24-S16-S7 |
危险品运输编码 | UN 1184 3/PG 2 |
WGK德国 | 3 |
RTECS号 | KI0525000 |
包装等级 | II |
危险类别 | 3 |
海关编码 | 2903150000 |
2.对环境的影响:一、健康危害 侵入途径:吸入、食入、经皮吸收。 健康危害:对眼睛及呼吸道有刺激作用;吸入可引起肺水肿;抑制中枢神经系统、刺激胃肠道和引起肝、肾和肾上腺损害。皮肤与液体反复接触能引起皮肤干燥、脱屑和裂隙性皮炎。液体和蒸气还能刺激眼,引起严重操作,角膜混浊。吸入高浓度的蒸气能刺激粘膜,抑制中枢神经系统,引起眩晕、恶心、呕吐、精神错乱,有的可致肺水肿。还能刺激胃肠道,引起肝和肾的脂肪性病变,严重的直至死亡。 急性中毒:其表现有二种类型,一为头痛、恶心、兴奋、激动,严重者很快发生中枢神经系统抑制而死亡;另一类型以胃肠道症状为主,呕吐、腹痛、腹泻,严重者可发生肝坏死和肾病变。急性暴露能导致呼吸和循环衰竭而死亡。其尸体剖检呈现出大多数内脏损伤和广泛性出血。 二、毒理学资料及环境行为 毒性:属高毒类,蒸气有剧毒。急性毒性:LD50670mg/kg(大鼠经口);2800mg/kg(兔经皮);LC504050mg/m3,7小时(大鼠吸入)刺激性:家兔经眼:63mg,重度刺激。家兔经皮开放性刺激试验:625mg,轻度刺激。亚急性和慢性毒性:猴吸入0.22g/m3,7小时/天,5天/周,125次,无症状;4.11g/m3,7小时/天,5天/周,25~50次,死亡率较高;大鼠吸入4.11g/m3×7小时/日×5日/周×3~14次,致死;豚鼠吸入4.113×7小时/日×2次,致死。致突变性:DNA抑制:人淋巴细胞5ml/L。哺乳动物体细胞突变:人淋巴细胞100mg/L。生殖毒性:大鼠吸入最低中毒浓度(TCL0):300ppm(7小时,孕6-15天),引起植入死亡率增加。致癌性:IARC致癌性评论:动物阳性,人类可疑。小/大鼠吸入250ppm×7小时/日×18月,终身未见肿瘤发病率增高;大鼠经口25ppm×5天/周×78周,致癌阳性。 污染来源:1,2-二氯乙烷用于制造乙二醇、乙二胺、聚氯乙烯、尼龙、粘胶人造纤维、苯乙烯-丁二烯橡胶和各种塑料、香料、肥皂、粘合剂、润肤剂、药物及假漆;用作树脂、沥青、橡胶、醋酸纤维素、纤维素酯、油漆、油脂、蜡及聚合物(如聚苯乙烯的溶剂),豆油和咖啡因的提取剂;浸渍剂、湿润剂、渗透剂、熏蒸剂;还用于照像术、静电印刷、水软化中。裂解法制造氯乙烯单体时可产生二氯乙烷;二氯乙烷也是某些有机化学合成中的副产品。在以上生产和使用1,2-二氯乙烷的企业在生产和贮运过程中由于意外事故均可对环境造成污染,对人体造成危害。 代谢和降解:氯乙醇是1,2-氯乙烷在温血动物体内的主要代谢物之一。进入体内的1,2-二氯乙 烷首先贮存于脂肪组织中,以后(2天内)从脂肪组织转移进入血液,由于酶的脱氢作用,代谢转化变成氯乙醇,氯乙醇系一种高毒化学物质。它进一步代谢可变成一氯乙酸,氯乙醛是介于氯乙烷与一氯乙酸之间的又一个中间代谢产物。在1,2-二氯乙烷代谢产物中,氯乙醇和一氯乙酸的毒性比二氯乙烷本身更大。CH2Cl-CH2Cl-CH2Cl-CH2OH-CH2Cl-CHO-CH2Cl-COOH 在环境中,二氯乙烷代谢生成氯乙酸的速度,随湿度与温度的增加而加快,在90℃的湿空气中,二氯乙烷有0.66%分解生成氯乙酸,当温度升高到110℃和140℃时,氯乙酸含量分别为4%和7%-12%。1,2-二氯乙烷在常温和干燥的环境中较难被降解。光与大气中氧对纯品二氯乙烷很少发生影响,而含有杂质的工业品二氯乙烷受到光与所的联合作用可产生光气和某些聚合化学物。残留、蓄积与扩散:二氯乙烷能迅速透进无损伤皮肤吸收并在血液中达很高水平。不论染毒剂量和途径怎样,二氯乙烷在人体和动物体各个器官内的含量关系基本上是个常数,例如假定在血液中的含量为1,那么在其它各器官中相应比率为:肝脏0.8;肾脏0.44;心脏0.7;延脑0.57;小脑、脑皮质和皮质下的中枢为0.15-0.2,显然这与该组织中的脂肪含量有关,因为二氯乙烷在脂肪中的溶解度是很大的。氯乙烷可以通过以代谢物的形式从人体和动物各个系统排出,二氯乙烷可以经肾脏从尿中排出,出可以通过呼气排出。危险特性:易燃,其蒸气与空气可形成爆炸性混合物。遇明火、高热能引起燃烧爆炸。受高热分解产生有毒的腐蚀性烟气。与氧化剂接触发生反应,遇明火、高热易引起燃烧,并放出有毒气体。其蒸气比空气重,能在较低处扩散到相当远的地方,遇明火会引着回燃。燃烧(分解)产物:一氧化碳、二氧化碳、氯化氢、光气。 3.现场应急监测方法:直接进水样气相色谱法快速检测管法;便携式气相色谱法《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应急监测与处理处置技术》万本太主编 4.实验室监测方法:
5.环境标准:
|
上游产品 9 | |
---|---|
下游产品 10 | |